来源:elecfans.com 发布时间:Jan 5, 2021, 8:57:00 AM 原地址:http://www.elecfans.com/d/1450900.html

全球范围内对医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的探索从上世纪就已开始,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的医工结合实践也已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近些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慧医疗时代的到来,医工交叉融合面临更深层次的探索。

在国家卫健委、中关村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12月25日,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和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关村“医工谷”创新创业高峰论坛闭门沙龙---中关村“医工交叉”技术转移沙龙研讨会。会议吸引了来自医学界、学术界、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多位专家集聚一堂,基于医工交叉的合作模式及痛点难点,共同研讨医工交叉合作创新模式,对接临床需求,进行投融资观点碰撞和交流。

5f3f825a-4e67-11eb-8b86-12bb97331649.png

此次研讨会由北航机器人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北京康卫医创科技有限公司张宁总经理共同主持。会议伊始,王田苗教授介绍了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目前我国在医工交叉领域与国际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外医疗器械技术产业差距很大,基于这些困惑,以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四个面向”基本方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本次研讨会由此召开。

60143108-4e67-11eb-8b86-12bb97331649.png

会议伊始,嘉宾们共同参与了破冰环节,各自分享了所在单位创新特色,并提出医工合作需求。在主题研讨环节,关于“医“和”工”谁来牵引长效的合作机制,嘉宾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科研处处长于洋认为“医工交叉”应该由医生提供应用场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飙表示,医工交叉要分清是医工交叉科研还是医工交叉创业,他希望有更多的政策为医生松绑,使医生合法兼职获得股权,参与公司事务,其次,他认为开展好科研,自然会带动创业,建议医生和科学家更多关注医工交叉科研,找好创业团队,此外,他认为目前投资环境是好的,但需要制定好保护医生和科学家的政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汤鹏翔认为,建立医工交叉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形成交汇,因为交汇是碰撞的前提;而在医工交叉过程中,提议“需求牵引、技术推动、临床验证、市场评价。”

关于医工交叉成果的转化率,王田苗教授认为,医院从机制和链条上能够为医生成果转化提供的帮助较为有限,导致转化率较低。王田苗教授还分享了个人多年来成果转化的经历,从机器人行业从业者的角度,道出了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道路,引发现场嘉宾的共鸣。他强调,成果转化被商业认可或许需要8-10年,这导致医生的想法不能直接转化,作为研讨会的主持人,王田苗教授在现场提问:能否在医疗器械的创新转化中设置一个规范的流程标准,而后再依据标准进行全流程加速?在不同阶段分别做哪些事情可以加速助医工交叉成果的转化?

现场的许多嘉宾认为,在转化阶段,配备专职的CEO和运营团队,并设置一位专门的项目推动人是项目成功转化的条件。北京中科创星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总监于翔分享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创新转化过程中遇到过的诸多方面的细节问题,他分享道,真正完整的产品设计已经不仅是医和工的问题;在创新转化的过程中,运营团队应当全职且具备专业能力和经验。

6364232c-4e67-11eb-8b86-12bb97331649.png

关于“如何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汤鹏翔认为,要形成尊重,建立制约,采取短板思维,最初按1:1的比例建立契约,而后在研发和转化的过程中根据贡献与能力继续调整具体比例。中关村创业大街总经理聂丽霞依据其经验分享道,0-1的创新阶段需要政府参与,政府与企业可以按1:1的比例出资,而后由机构背书,政府匹配资源;在出资支持早期项目前,需与创新团队约定知识产权落地后的公司成立问题、及成立公司后的占股问题等。

正如主持人张宁所说,医院的创新就是一座未被挖掘的金矿,如何建立一个让医疗机构和医生快速参与、路径简单的创新转化模式尤为重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创新转化中心主任姜雪表示,北医三院将转化理念和实践融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近四年来,北医三院实现各类成果不断产出,原创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高价值成果落地优质企业。

66cd8026-4e67-11eb-8b86-12bb97331649.png

但是,大部分医生在转化方面还是较为缺乏相对应的资源,这是制约转化效率和效果的短板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医院正在打磨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一些医院已经具备丰富的待转化和待挖掘项目,需要对接更多产业资源,匹配更多投融资机会,而一些处于0-1阶段的创新项目更需支持。

最后,王田苗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处于0-1阶段的创新项目想要实现成果转化,有四个方面可以考虑,这四个方面被概括为:政策、目标、服务、协同。首先,王田苗教授表示,技术转移作为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也需要在医工交叉领域逐渐形成标准模块。例如,让技术转移人才实现保底工资+效益提成+社会化评级的薪资结构,激发技术经理人机构和团队的积极性。第二,应多开展互动沙龙类的活动,商讨创新转化的价值方向和团队组建定位,团队组建定位又包括科研定位和创业定位。第三,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的发展,为创新项目提供全链条式的技术转移服务。第四,和专业机构建立协同。除此之外,王田苗教授认为“激励制度”对于医生和科学家实现成果转化也是很有帮助的一点。

本次闭门研讨会的召开帮助解决医工交叉创新过程中医疗与工程领域缺乏相互理解、沟通的痛点,促进各方深入交流,在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的共同推动下,加速医工交叉创新成果转化与落地。

责任编辑: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