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亮相两会
两会期间,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研发的集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新闻追踪多重本领于一身的人民日报“智能创作机器人”上岗。这个机器人虽然没有实体形象,但能够为“策采编发”全程提供智能支持。其功能包括5G智能采访、AI辅助创作、两会新闻追踪、全媒体智能工具箱、智能生成视频等。
2.碧桂园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用
近日消息,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近50款,其中18款建筑机器人已投入商业化应用。博智林成立于2018年,主要聚焦于研发、生产及应用建筑机器人,推进应用新型装配式建筑体系,同时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3.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新型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机器人团队利用绳索的高效力传导以及具有本质柔性的特点,研发了具有多个关节模块的绳索驱动连续体机器人臂,绳驱动机器人臂采用多根轻质绳索协同驱动。与传统主动关节驱动的机器人臂不同,绳驱动机器人臂是由被动关节支撑,主动绳索驱动,由于主动绳索的驱动装置全都安装在机座上,因此绳驱动机器人臂具有自重轻、转动惯量小和易于实现变刚度控制等优点,既能够产生本质安全的运动,也能达到较高的载重-自重比。
4.快递员控诉Uber的人脸识别技术
为UberEats和Uber工作的BAME(非白人种:黑人,亚裔和少数族裔)快递员声称,该公司有缺陷的识别技术让他们失去了生计。UberEats的快递员表示,他们被解雇了,因为该公司的"种族歧视"面部识别软件无法识别他们的脸。Uber将该系统描述为"照片比对"工具,提示快递员和司机拍摄一张自己的照片,并与公司数据库中的照片进行比对。14名UberEats快递员与WIRED分享了证据,在他们所拍的自拍未能通过公司的"实时身份检查"后,他们受到了被解雇的威胁,账户被冻结或被永久解雇。
5.历时两年,秘鲁四人调查团队发布反腐AI
秘鲁的数字调查机构ojo-publico中的调查记者、数据库工程师、算法专家和法律顾问,一共四人通力合作,基于秘鲁政府公开的245000份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选举捐赠的合同和账务明细,历时两年,训练出了一个用于审查问题合同的AI模型。这个AI模型能够判断合同中的腐败、违规的风险。调查团队认为这个算法有着观察、审核所有细节的超能力,并将模型命名为Funes。截至目前,基于Funes细致的核查工作,共核查出了110000份问题合同(共245000份合同),金额为570亿新索尔(约为1009亿人民币)。
6.谷歌AI发布TensorFlow3D
GoogleAI发布了TensorFlow3D,将3D深度学习能力引入TensorFlow,加入3D稀疏卷积网络,在WaymoOpen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这种实现比预先设计好的TensorFlow操作提速「20倍」。TF3D提供了一系列当下常用的操作、损失函数、数据处理工具、模型和度量,使更多的研究团队能够开发、培训和部署最先进的3D场景理解模型。TF3D包含用于最先进的3D语义分割、3D目标检测和3D实例分割的培训和评估任务,还支持分布式训练。另外,TF3D还支持其他潜在的应用,如三维物体形状预测、点云配准和点云增密。此外,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集规范和训练、评价标准三维场景理解数据集的配置。
责任编辑:lq